
工作時間:9:00-17:00
什么因素影響學生選擇線上還是線下學習?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數(shù)以百萬的師生不得不開始在線學習并在線上展開互動。
但令人驚訝的是,早在疫情之前,網(wǎng)絡技術(shù)就已經(jīng)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在線課程與學習項目在過去數(shù)十年來也能夠被人們廣泛地接觸到,但大部分師生還是習慣于傳統(tǒng)的線下學習方式。
這使我們想要了解,當有在線課程作為備選的時候,為什么這么多的學生仍堅持采用傳統(tǒng)的方式完成課程。
近年來,本科生比以前的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不僅僅是上哪門課、何時上課,還包括以何種形式上課(如線上還是線下)。
2016年,美國高等教育中就已有31.6%的課程為完全在線課程,有28%的學生至少選修了一門完全在線的課程(Seaman,Allen,&Seaman,2018);
2019年,加拿大已有76%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提供各種各樣的在線學習方式,在線課程注冊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Johnson, 2019)。
盡管在線學習已具有一定規(guī)模,但研究者并不完全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學生的課程選擇模式(如線上還是線下課程)。
據(jù)早期研究顯示(O’Neill&Sai,2014),影響學生選擇線上還是線下學習方式的因素是非常復雜的。
例如,學生可能有兼職、來往學校的時間成本等因素均會影響學生的選擇。目前這種復雜性尚未被研究清楚,主要是因為很多研究采用小樣本,集中在某單一學科領域或單一項目,并假設學生所陳述的選課動機就是其最終選課的唯一原因,對于“便捷”、“靈活性”等概念定義不清或未給出操作性定義。此外,還有很多研究忽略了潛在的心理、社會情境等因素。
因此,研究者希望開展本研究以回答問題。
本研究是在加拿大的一所公立大學進行的,該學校大約有23284名全日制本科生,其中約有20%的國際生。在該大學中,完全在線學習的注冊量占總注冊量的10%。
此外,很多課程同時采用線上、線下兩種模式,并且兩種模式在同一學期開設,具有相同的課程號和學分,學費也基本相同。
本研究參與者的招募是在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完成的,招募對象主要為本科生。在招募參與者時,只有參與者同時能夠選擇本學期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學習課程,才被納入研究。最終,共計650名本科生參與。
本研究所涉及的課程,涵蓋考古學、計算科學、犯罪學、經(jīng)濟學、教育學、英語、運動機能學、統(tǒng)計學。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調(diào)查了比以往研究更加綜合的變量,如心理、環(huán)境等。具體而言,參與者需對如下變量進行自我報告:
1. 是否意識到有線上、線下兩種教學模式;
2. 個人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是否有身體不便會影響前往學校);
3. 對課程便利和靈活的需求程度(如前往學校的時長、是否有打工、是否有老人孩子或其他人員需要照顧);
4. 對課程成績的需求(如對當前GPA的滿意程度、是否需要提升GPA);
5. 語言流暢度(如認為自己的英語口語、寫作能力如何);
6. 對課程的興趣和需求(如對課程感興趣的程度、課程是選修還是必修);
7. 目標導向
含社會目標傾向(Social Goal,如“在課程中,我喜歡和他人一起工作”、“在課程中,我享受幫助別人的過程”)、
工作回避傾向(Work Avoidance,如“在課程中,如果某項任務花費太多時間,我會感覺不開心”,“在課程中,我的目標是以最小的工作量通過課程”)
和其他(如學生認為線下課程有多難、學生是否希望獲得更高的分數(shù));
8. 驅(qū)動學習的策略
含學習時間與環(huán)境管理能力(如“我通常在能讓我專注于課業(yè)的地方學習”、“為了這門課程,我很好地利用我的學習時間”)、
努力程度調(diào)節(jié)(如“即使我不喜歡,我也在這門課上努力去做”、“即使這門課程的學習材料枯燥無趣,我也持續(xù)學習直到我完成課業(yè)”)、
尋求他人幫助的傾向(如“對于我不是很理解的概念,我詢問老師”、“當我有對課程內(nèi)容不理解的地方,我詢問班中其他學生以獲得幫助”)、
與同伴一起學習的傾向(如“在學習這門課程時,我經(jīng)常預留時間以和本門課的同學共同討論學習材料”、“我嘗試與本門課的同學協(xié)作,以完成課程作業(yè)”);
9. 在線學習的經(jīng)驗與預期(如之前是否參與過在線課程、在線課程中的自我效能和享受程度如何);
10. 開放問題(如請回答自己為什么選擇線上或線下課程)。
針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結(jié)果顯示:
-1-
在樣本特征方面,選擇線上、線下課程的學生平均年齡均為21歲左右(其中,標準差為線下課程4.8,線上課程5.0)。在線下課程中,參與者68%為女性;線上課程中,參與者71%為女性。
-2-
選擇不同課程模式(線上或線下)的兩組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具體而言:
-- 相較于線下學生,線上學生知道有另一種授課模式存在的比例更高;
-- 相較于線下學生,線上學生認為自己更享受、也更擅長線上課程,同時也認為線下課程更難;
-- 相較于線上學生,線下學生期待獲得更高的課程分數(shù);
-- 相較于線上學生,線下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更傾向于尋求他人幫助、更喜歡與同伴一起學習,并且在社會目標傾向上的得分更高。
-3-
研究者關注何種因素能夠預測選課結(jié)果、選課偏好。
在選課結(jié)果模型方面,研究者將施測因素作為自變量、選擇線上還是線下課程作為因變量,構(gòu)建邏輯回歸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結(jié)果顯示,在影響學生選擇線上還是線下課程的眾多因素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
-- 如果知道線上授課模式的存在,學生選擇線上課程的概率會提升4倍;
-- 學生每提升1個單位的學習時間與環(huán)境管理能力,選擇線上課程的概率會提升93%;
-- 如果課程是選修課,學生選擇線上課程的概率會提升83%;
-- 如果學生之前上過在線課程,再次選擇線上課程的概率會提升50%;
-- 學生每提升1個單位的工作回避傾向,選擇線上課程的概率會提升35%;
-- 學生每提升1個單位的尋求他人幫助的傾向,選擇線上課程的概率會降低25%。
在選課偏好模型方面,研究者將施測因素作為自變量、偏好線上還是線下課程作為因變量,構(gòu)建邏輯回歸模型。
結(jié)果顯示,在影響學生偏好線上還是線下課程的眾多因素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
-- 學生每提升1個單位的學習時間與環(huán)境管理能力,對于線上課程的偏好程度會提升54.4%;
-- 如果之前上過在線課程,學生對于線上課程的偏好程度會提升50%;
-- 學生每提升1個單位的工作回避傾向,對于線上課程的偏好程度會提升41%;
-- 學生每提升1個單位的尋求他人幫助的傾向,對于線上課程的偏好程度會降低35%;
-- 如果課程對于學生的重要性每提升1個單位,學生對于線上課程的偏好程度會降低34%。
然后,研究者進行了總結(jié)和討論。盡管過去十年學生在線學習數(shù)量大幅增長,但是完全在線學習對于學生而言仍是特例,而非標準化的學習方式。究竟是什么原因影響了學生選擇線上還是線下學習模式--目前研究者并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采用大樣本數(shù)據(jù)、跨學科課程研究、多種變量施測,基于學生真實的選課經(jīng)歷、線上與線下課程的學費等信息,在此情景下對問題進行研究。
研究結(jié)果顯示,相較于線上學習,選擇線下學習的學生有更高的社會目標傾向、當遇到困難時更傾向于尋求他人幫助。
此外,還有一些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線上學習者認為線下學習的方式更難,但同時線下學習者卻也希望通過線下學習的方式獲得更高的課程分數(shù)。
此外,本研究還構(gòu)建了兩個邏輯回歸模型,分別涉及選課結(jié)果、選課偏好。兩個模型的數(shù)據(jù)擬合度較好,正確分類了約75%的學生個案。
對于選課結(jié)果模型而言,學生是否知道有兩種授課模式、學生之前是否有過在線學習經(jīng)歷、學習時間和環(huán)境管理能力、工作回避傾向、尋求他人幫助傾向等,會影響學生選擇線上還是線下課程。對于選課偏好模型而言,也受到一些類似因素的影響。
研究顯示,之前有在線學習的經(jīng)歷,會提升后續(xù)在線學習的機率,所以研究者預測,現(xiàn)階段的在線學習經(jīng)歷,會導致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結(jié)束之后,人們對于在線學習的需求仍會持續(xù)增加。
對于學生而言,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在基于對自身適合哪種學習環(huán)境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能夠完全自由地選擇課程模式(如線上還是線下)。
此外,在教師開展異步線上課程的同時,也可安排同步的討論(如虛擬辦公時間,virtual office hours),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規(guī)劃學習進程、引導學生的努力方向,并更方便地提供遠見卓識與支持幫助。
特別是,學生希望通過傳統(tǒng)課程所實現(xiàn)的社會目標傾向,不應該被線上學習所忽視。雖然我們不知道師生何時才能完全開始線下教學,但本研究揭示了學生對于傳統(tǒng)課堂的訴求是什么。
最后,研究者討論了本研究的局限和未來可能的研究。本研究在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上存在一些局限,如:
-- 本研究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內(nèi)收集的數(shù)據(jù),參與者普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鮮有照顧家人的責任,并且大多可正常前往學校;
-- 在本研究所調(diào)查的大學里,線下課程仍是默認的教學模式,而線上課程相對占比較?。?/span>
-- 在接受調(diào)查的參與者中,女性占據(jù)較大比例;
-- 部分變量由于數(shù)據(jù)缺失,導致從模型中被排除。
希望未來研究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并且更系統(tǒng)地考察課程所屬學科對于學生選擇線上還是線下模式的影響,即對于某些特定的學科而言,學生是否更傾向于選擇線上課程的模式。
作者:凱文·奧尼爾,娜塔莉亞·洛佩斯,約翰·奈斯比特,蘇珊娜·萊因哈特,坎蒂·賈亞森德拉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與高等教育
編譯:郭雙雙
供稿: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